每日商报讯“又开始了!哎哟!”张阿姨(化名)一边捂着肚子痛苦地叫着,一边感到一阵恶心,赶紧跑到卫生间,一下把刚吃的饭都吐了出来。
张阿姨年过六旬,老家在河南,前两年来杭帮儿子带小孩。肚子痛、呕吐对于她来说是“家常便饭”,医院都看遍了,可就是查不到原因。儿子经过多方打听,他们找到了浙江大学医院(以下简称“医院”)炎症性肠病中心,挂了消化内科曹倩主任的专家门诊。正是这次就诊,解开了她腹痛三十年的谜题。
无故腹痛水肿久治不愈
“每次腹痛发作时,我的肚脐周围这个位置绞痛得厉害。东西也不能吃,一吃就要吐,而且肚子里还会跑出水来。过几天腹痛好转后,腹水好像也没了。”张阿姨向曹倩仔细描述了自己的症状,腹痛发作没有明显的规律,有时一个月2-3次,有时几个月1次。张阿姨还提到,她的手脚、眼睛、嘴巴经常会出现水肿,但是不痛不痒。一开始她以为是过敏,吃了抗敏药物基本也没什么效果,不过水肿3-5天后会自行消失。
入院后,通过全腹部CT增强检查发现,张阿姨小肠很长一段有水肿、盆腔有很多腹水。奇怪的是,一周后复查,水肿和腹水完全消失,但一个指标补体C4非常低。曹倩领衔的消化内科疑难疾病小组立即展开文献检索,结合腹痛、腹部CT表现和四肢等多处局部水肿的特点,做出推测:患者主要问题就是水肿,肚子痛是因为小肠水肿引起的不全梗阻,是水肿的局部表现。
进一步询问张阿姨的病史和家族史,曹倩了解到她二哥同样经常四肢水肿,而大姐则有腹痛症状。由此,她判断张阿姨得的很可能是一种罕见遗传病——遗传性血管性水肿(HAEHereditaryangioedema),又称为C1INH缺乏症。追加检查后,果然证实医生的诊断。
这种罕见病易被误诊
可能会危及生命
上周日(5月16日)是世界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日。曹倩指出,遗传性血管性水肿(HAE)是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,发病率为1/50万,最常累及皮、胃肠道和上呼吸道黏膜。肿胀常为自限性,但喉头水肿可能导致窒息。目前所知,HAE发病是由于C1-INH、FXII、ANGPTI、PLG基因突变,导致相应的蛋白质水平和(或)功能异常,进而引起缓激肽等水平增高,毛细血管扩张,最终导致水肿的发生。
由于消化道黏膜水肿发作表现为剧烈腹痛,伴有恶心、呕吐,因此HAE常被误诊为急腹症,导致不必要的腹部手术。并且,由于这种病相对罕见,医生和患者认知度极低,从发病到明确诊断往往需要耗费很多年的时间。
折腾了整整三十年,张阿姨终于搞清楚自己到底得了什么毛病。那么,接下来如何“对症下药”?曹倩表示,如果是在急性发作期,目前国内尚无有效药物,万一出现喉水肿,立即住院观察并进行相应治疗;针对长期预防性治疗,目前国内外较常应用的药物为达那唑(Danazol),维持剂量视病情而定。
有一个好消息是,未来一两年,国内有望上市遗传性水肿的特效药,帮助患者减少痛苦的时间,避免不必要的创伤。